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paper-city Intro Reading is killing time without guilt. 来源:经济观察报·书评 作者:汪天艾 纸城小报:作为塞尔努达、加莱亚诺、加西亚•洛尔迦这些西班牙语重要诗歌大家的译者,汪天艾常年旅居西班牙,身体力行地感受着西班牙语世界的变与不变,并一直关注西班牙语文学的动态和作品。一种语言最终指向一种文化,作为资深的西班牙语读者和译者,让我们走进汪天艾的阅读世界,走进另一种文化,另一个世界,回看自我。 寻找与反思身份的旅途 2011年,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的恐怖组织“埃塔”宣布永久性停火,原本已在丈夫被“埃塔”暗杀后携家眷远走他乡的毕托丽,不顾子女反对,执意回到家乡的老房子。邻居米伦还住在老房子隔壁,她的丈夫数年前被控为“埃塔”组织成员而被捕。她们曾是交心的挚友,却因“冲突”变成对立的双方。如今,两幢比邻的房子里只剩下两位在那段持续的恐怖岁月里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她们与过去、与真相的重逢中,巴斯克地区40年的冲突与共存史跃然纸上。在开往马拉加的火车上,我读到文前所摘那段毕托丽在丈夫墓前的倾诉,几乎要掩下书卷缓缓心情才能继续。 费尔南多·阿兰布 定居德国多年的西班牙作家费尔南多·阿兰布鲁,在远离祖国的地方书写了这样一本祖国主题的书。生于卡斯蒂利亚地区,10岁时被位于巴斯克地区的潘普洛纳的亲戚收养长大,这样的个人背景,让作家的语调毫无偏见论断抑或羞赧扭捏,只是通过对个体经历赤裸而平铺的讲述,将史学家口中的“巴斯克地区冲突”具象成人心的“冲突”、理念的“冲突”、良知的“冲突”。他巧妙地把握住祖国的概念与家庭概念的相通之处,章节编排并非以时间先后为线索,而是跟随情感的流动展开。 《祖国》 这本厚厚的《祖国》里,阿兰布鲁的笔锋一如既往得细微入理,大量的动作细节与不厌其烦的对话记述营造出另一个时空,娓娓道来仿佛平静又突然予人一击。恍惚之间,想起他上一本自传体小说《缓慢岁月》中的一幕,大量白日琐事的铺陈之后,“我”的表哥对“我”说:“我要给你看一件对我而言最神圣的东西,你一定要替我保密。”表哥掀开自己的床铺,底下铺着一面巴斯克地区的旗帜——蓦然心惊。 早在二十世纪初,以乌纳穆诺、阿索林、马查多为代表的西班牙的“九八年代”知识分子已经开启通过探寻西班牙风景理解这个国家的先河。2016年,塞尔吉奥·德·莫里诺延续这一传统,用历史大散文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进西班牙广袤而未知的土地:那个永远满怀逃离的冲动、无比骄傲的西班牙,从文艺复兴的城镇到九八年代,从堂吉诃德到当代电影,西班牙的民族神话与迷思在他笔下一一展开,从历史、政治和文化的角度展现一个“去神话化”的西班牙。因为,对大部分人而言,西班牙就是公路和铁路线沿途的风景,然而,作者不禁发问:“我们真的认识我们的国家吗?” 塞尔吉奥·德·莫里诺 纵向的时间,横向的空间,《空空荡荡的西班牙》将视线聚焦在西班牙大片几乎无人居住的土地,那里的人口密度比北极圈里的芬兰最北端更低。书的主轴是被作者称为“大创痕”的迁徙:八十年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很多村落和原野在短短几年里变得空空荡荡。迅速拥抱现代化的西班牙人心底永远有一个几乎无法从容坦白的阴影,那是空荡西班牙的开端,是这个与乡土传统纠葛不断的现代国家所拥有的令人怀恋的过去。旅途中,作者寻找着西班牙之所以成为西班牙的身份记号,移动的散文令人想起阿兰·德波顿笔下的旅行意义。而旅途的终点是一句坦白:“我选择留下,感谢命运让我成为西班牙人。” 《空空荡荡的西班牙》 女性视角里的时间、衰老与爱欲 电影《她》剧照 在我2016年的观影体验中,以探讨中年女性情爱与生活为主体的两部法国电影《她》和《将来的事》给我带来了霎时的震撼和悠长的思考;而在西班牙的图书中,马德里女作家罗莎·蒙特罗的第15本小说《肉体》,也通过讲述衰老中的女性对爱欲和生活的新见解,而与这两部电影的主题不谋而合。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刚迈入花甲之年的策展人,艺术史专业出身,故事的开端:她正在筹备一个题为“艺术与疯狂”的展览,此前多年的爱人为了一个年轻女人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她,而她急于在展览开幕式上向这位前任展现自己新男友的肌肉。于是她从专业机构找来了一位32岁的俄罗斯男人扮演自己的男友,两个伤痕累累寻找救赎的个体逐渐向对方敞开心扉,感情的推进过程中充满了时间之憾的隐喻。 《肉体》 这是一本关于爱的小说,关于付出的爱与需要得到的爱,主人公饱受对孤独和永不被爱的恐慌的折磨,当岁月的皱纹爬上她的脸,时间的齿牙啃噬她的骨头,她开始质疑生命缺乏爱是否就缺乏价值,她开始盘算自己的生命是否是一场完全的失败。作家把孤独和悲伤写进了主人公的名字,为她取名Soledad,西语里正是“孤独”之意,在罗莎·蒙特罗眼中,“最可怕的孤独是溺死在自己的生命中”,《肉体》中的主人公随时都在这场溺亡的边缘。65岁的女作家还在书中为自己写了一段自嘲,主人公与作家本人偶遇,主人公问她:“这些纹身,你想干嘛?你以为你还是个小姑娘吗!还穿Zara牌子的衣服!你以为穿成这样就能骗过时间?”——罗莎·蒙特罗身上的纹身写着智利诗人劳尔·祖里塔的诗句:“既无遗憾也无恐惧”。 巴塞罗那街巷与教堂的传奇续篇 2016年,曾经轰动畅销书市场的两个巴塞罗那故事都等来了续篇。继《风之影》《天使游戏》和《天空的囚徒》之后,萨丰的遗忘书之墓传奇在新书《幽灵迷宫》中落幕。新书发布式安排在巴塞罗那的一间圣心教堂举办,管风琴和神父的声音将读者们又带回了书中那个烟雾弥漫的旧城,蒙灰的书店橱窗里堆满被遗忘的记忆。这本四部曲的终章,设定在上世纪50年代的巴塞罗那,战后的加泰罗尼亚,一个全新的人物阿莉西亚·格里斯从战争的阴霾中走来。小说家认为这个形象最接近他自己:“我感觉到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年老,更平静”。书中的地点大多是萨丰从12岁起帮助当保险销售商的父亲收缴费款时跑过的大街小巷。他以此完成了对纸质书的致敬,对在记忆的迷雾里消失的一切的挽歌。 《幽灵迷宫》 另一本万众期待的畅销书续集,是伊德方索·法贡内斯的《土地继承人》。距离上一本《海上大教堂》的出版已有十年之久,当年那个全球销量超六百万册的奇迹依旧,早在新书上市前两周,全国各大书店的橱窗里都已贴出海报并摞上再版的《海上大教堂》作为铺垫。新书的起点是上一本书剧情结束三年之后。在民众一砖一石建起的圣母海上大教堂的钟声里,1387年1月4日,孤儿雨果·洛尔开始记录他在大海与陆地之间的生活。 伊德方索·法贡内斯 《土地继承人》 无论是萨丰还是法贡内斯,他们此前的作品都已被译介进中国并获得不错的反响,相信这两部新作,中国读者也不必等待太久。 哈瓦那的天堂视角 何塞·莱萨马·利马 2016年西班牙诗歌出版最重要的书,当属古巴作家何塞·莱萨马·利马的千页诗全集30年后重版问世。以小说奇书《天堂》闻名于世的莱萨马·利马也是拉丁美洲新巴洛克诗歌的代表诗人,诗歌作品里展现出的美学思想的复杂与深刻令人惊叹。大量的隐喻中,万事万物都投射出我们多变而互相关联的宇宙世界,在他的诗歌中,这层遗失在纷繁中的含义得到了重建。 《天堂》 西班牙内战爆发当年,莱萨马·利马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当聂鲁达念着“你们问为什么他的诗/不再对我们谈论梦,谈论树叶?/来看看街上的鲜血”结束先锋主义狂欢的时候,莱萨马·利马却写着象征主义和新巴洛克风格的诗歌,笔触仿佛“三百年后,马拉美正在堂·路易斯·德·贡戈拉德门下写作神话”。他像一条逆流的鱼,用笔塑造“反征服的艺术”,始终保持着自己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那是一种纯粹美洲的视角,一生几乎未离开哈瓦那的他,独坐世界一隅却通透未来与现在,如同他在最重要的一部散文《美洲的表达》中化身“诗尼”索尔·胡安娜·伊涅斯·德拉·克鲁斯所做的那样:在一间墨西哥修道院残破的书房里感知宇宙。 无尽之人的阿根廷岁月记事 里卡多·皮格利亚 继2015年出版《埃米利奥·伦西日记》第一卷之后,2016年九月出版的第二卷《幸福时光》再次荣登西班牙《国家报》年度之书票选榜首。2017年1月6日,里卡多·皮格利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与世长辞,这部书也成为了这位伟大的阿根廷作家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埃米利奥·伦西日记:幸福时光》收录了皮格利亚从1968年到1975年间的日记,用“许多微小的决定连成链条组成各种场景”,一个再也无法重回的时代神奇地在他笔下复原重现。字里行间充满这位以处女作《人工呼吸》电击整个拉美文坛的作家对写作的思考,如同一堂永不完结的写作人生大师课。 1968年9月19日,他重读意大利作家帕维泽的日记,感受到“生命可以如艺术作品一样自我重建,生命有自己的技术和规则,如何生活,如何写作,如何思考。我想我在这些笔记本里写过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即时的、随性而发的结果,我不知道我要写什么,有时候这种不确定性变成了风格”;在1969年1月5日的日记中,他将自己的写作声音描述为“对我而言,无论如何,一个自己的声音不一定非要是我的,而是,我在此生使用的声音。用一种主体的真诚写作,我并不认识这个主体,它只是在我写作的时候就这样出现”;而1971年5月13日他所记录的阅读《芬尼根守灵夜》的奇妙体验,相信很多读者(包括我)都禁不住想伸出手与作者击掌。 《埃米利奥·伦西日记:幸福时光》 整理这些日记的时候,皮格利亚已经饱受“渐冻症”折磨,我们从书中揣摩到的却更多是他无尽的幽默和富有感染力的笑声。这还是那个会带着错过飞机的记者朋友暴走布宜诺斯艾利斯,逛蜡像馆、走恐怖隧道、闯艺术品集市的皮格利亚——2011年夏天,他们像疯子一样在“南美巴黎”的街头大笑,无止尽地谈论作家的生命,谈论如何对抗写作的残酷,如同逃难者。几年后,当疾病渐渐吞噬他的行动能力,这位记者朋友写信问他,疾病是否干扰到他创作的情绪,皮格利亚回答道:“有很多事我已经做不了了,但是我还在继续阅读和写作。我情绪不错,因为现实对我而言还是没什么重要性。” 皮格利亚曾这样对朋友描述自己写完一本小说后的感觉:“感觉整个人半空,一种奇怪的感觉,某个曾经鲜活的东西不在了,再也不会回来。写完一本书的时候,有什么闭合了。但我还是高兴的。”这个冬天,当生命关上门,唯愿他在合上双眼的时候,眼前如这部书的副标题所写,尽是幸福的时光。 点击标题查看以往精彩内容 日本料理,川菜和法式大餐 如果说人类有什么自命不凡的东西,可能也就是音乐了 面临危机的是小说的形式,而非小说本身 自由还是集体?你必须决定生活的方式 不谈政治,来聊聊音乐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合作及转载联系后台。 投稿邮箱:chenliping@eeo.com.cn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paper-city 石川啄木  |  塔可夫斯基 | 小说开头 |时尚反叛者  | 蒂姆·波顿  | 梵高 | 香奈儿 | 铃木敏夫 | 石黑一雄 | 塞尔努达 |帕斯捷尔纳克 | 鲍勃·迪伦 | 里尔克 |爵士乐| 乔治·奥威尔|帕蒂·史密斯| 今 敏 | 阿列克谢维奇 | 斯通纳 |闲逛台北|独居生活|赫尔佐格|阿瑟·米勒|小津安二郎|李小龙|希拉里|赫胥黎|普鲁斯特|奈保尔|汉德克|小王子|海明威|旅行|蒙田|约翰·柯川|伍迪·艾伦|享乐主义|卡尔·拉格斐|卡斯特罗|古典文学|哈内克|大都会|原研哉|纽约时报|辛纳屈|点击以上关键词查看内容。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